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威宁有位苗语“翻译官” 为办理用电业务的村民排忧解难

    信息发布者:何小俊
    2016-11-26 16:32:45   转载

            今年55岁的杨光源,是威宁供电局石门电力服务队成员之一,也是供电局里唯一一位会讲苗族语言的员工。每到收费日、赶场天,他总会主动担起引导员、讲解员的职责,为前来办理业务的村民排忧解难。村民们亲切地称他为乡村电力“翻译官”。

            因中风落下病根,走路说话都十分困难。病情好转后,主动提出申请重回岗位上班。他说,供电所人少事多,大家有困难我不能视而不见。他在引导交费、征地、解决烟农烤烟用电问题上积极协调沟通,架起了百姓服务连心桥……

    威宁有位苗语“翻译官” 为办理用电业务的村民排忧解难

    他是苗语“翻译官”(杨光源(中)解答村民疑问。)


            在石门乡,认人交费一直是村民们多年的习惯,找到一位熟悉的收费员,才肯放心将电费交给对方。一天,荣和村村民杨光雷老人走进营业厅准备交费时,发现坐在收费窗口的不是原来的收费员,而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,这让他有点犯难。

            “这么年轻,怕是靠不住哦。”看到是一张生面孔,杨光雷自言自语。

           正在左右为难之际,杨光源迎了上来。“大哥,你要交费吗?”听到有人用苗语对自己说话,杨光雷老人绷紧的神经松了下来。

            问明情况后,杨光源将老人带到收费员小王前。“杨大哥,这是咱新来的大学生小王,今天他当班,电费您交给他就行,保证帮你办得妥妥的。”

             “依嘿呢依偏电费口古兹叫地……”(这个月的电费是30元)

            收费员王维说:“彝语、回语倒是能听懂一句半句的,可这苗语还真是一句也听不懂,全靠杨师傅来帮忙,要不然,会错意,办错事,是要被责怪的。”

            为帮助老人顺利交费,杨光源一直站在收费员身旁,当起“翻译官”,一边了解老人需求,一边用汉语向收费员讲解。

    最信任的抄表人

            2014年的一天,杨光源骑着摩托车到加油站加油,荣和村42岁的村民李文先叫住他,希望杨光源到他的新房子安装电表。

            “我说的话他们听不懂,只能找你了。你最懂我们了,这个忙还得请你帮一帮才行。”虽然当时杨光源有急事要办,但听李文先这么一说,他二话不说答应下来。

            当天下午,杨光源带着供电局员工忙了近两个小时,快傍晚时,当最后一档导线架设完工,新屋里的电灯被点亮时,李文先乐得合不拢嘴,给了杨光源一个感谢的拥抱。

            据村民们讲述,李文先很少与人接触,他家的电费也一直是催了又催,但都未按时交过。自打这次搬家安装电表的事发生后,电费交得勤多了。

            营坪村村民李秀梅,由于住得偏远,一年难得进一次城、赶一次集。因此,每月18日起,她就盼望着杨光源来抄表,既能帮她代交电费,又可以委托他从集市上捎些家用百货来。在她的心里,杨光源是老朋友,也是亲人。

    代付十余年电费

            杨光源说,自己是供电所一名工作人员,也是石门乡的一名群众。吃水不忘挖井人,乡里乡亲的,能帮多少算多少。

            1996年,杨光源见证家乡通电的场景时,为这辈子能用上电很幸福,对自己能当上管片电工更是感到自豪,他很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,所以同事工作忙,他主动帮助,老乡有困难,他就默默地想办法解决。

            今年7月,团结村七里冲80多岁的老支书生病去世,直到这时,村民们才知道杨光源已为老支书代付了十余年的电费。“老支书真的很节约,只用15瓦的电灯,家里也没什么家用电器,帮老支书代付电费,是我该做的。”杨光源说。

            因为热心肠,杨光源每次到村民家里安装电线时,他会一边装灯线,一边耐心讲解着安全用电小常识,叮嘱村民有事打他电话,并日复一日地在石门乡走村串寨,一如既往地扮演好乡村电力“翻译官”的角色,为村民提供更好的服务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