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党建扶贫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脱贫攻坚“四问”的威宁答卷

    信息发布者:何小俊
    2017-01-06 14:11:27   转载

    威宁是贵州的西大门,是全省面积最大、海拔最高的县,居住着汉、彝、回、苗等19个民族,是贵州省唯一由三个少数民族自治的县。1986年被国务院首批认定为全国贫困县,1994年被确定为国家“八七”扶贫攻坚县,2001年再次被确定为全国592个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,2009年被列为国家“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县”。威宁也是贵州两个省直管县之一,是全省13个同步小康困难县之一。长期以来,受地处偏僻、土地贫瘠、生存环境恶劣等自然环境因素和交通闭塞、基础设施薄弱、人口素质低下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,贫困人口多,贫困程度深,经济发展不快,导致了脱贫任务艰巨的被动局面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中国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。我县在推动减贫事业工作当中,始终积极总结和探索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法,围绕“精准”二字,对症下药、精准滴灌,努力答好脱贫攻坚的“四问”答卷。

    一是精准锁定贫困对象,解决“扶持谁”的问题。在解决“扶持谁”的问题上,提出了精准识别“四看法”:一看房。评价指标分为:住房条件、人均住房面积、出行条件、饮水条件等方面来看农户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,估算其贫困程度;二看粮。评价指标分为:从人均经营土地面积、种植结构、人均占有粮食、人均家庭养殖收益等方面来看农户的土地情况和生产条件,估算其农业收入和食品支出;三看劳动力强不强。评价指标分为:从劳动力占家庭人口数、健康状况、劳动力素质等方面来看农户的劳动力状况、劳动技能掌握状况和有无病残人口,估算其务工收入和医疗支出;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。评价指标分为:从就读情况、教育支出、教育负债、教育回报等方面来看农户受教育程度和在校生现状等,估算其发展潜力和教育支出。以上指标体系“一看房”占20分,“二看粮”占30分,“三看劳动力强不强”占30分,“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”占20,100分。经过综合评分,总分60分以下的为贫困户,60分以上的农户视为脱贫,其中60-80分的为容易返贫的农户,需进一步跟踪巩固,80分以上为稳定脱贫,退出扶贫程序。在精准识别实践中,明确帮扶对象,细化帮扶工作,因人施策。做到明确一名帮扶干部、找准一条发展路子、教会一门实用技术、帮扶一个致富项目、建立一套考评机制。同时做到对无劳动能力和无业可扶的“两无户”,以社会兜底落实最低生活保障、医疗保障、养老保障、住房保障、教育保障、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保障;对因学因病致贫的“两因户”,在巩固提高“普九”成果,全面实施中职免费教育,积极争取提高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和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。综合分析,根据不同贫困类型,做到成因精准、类别精准、施策精准。

    二是精准统揽扶贫政策,解决“谁来扶”的问题。在解决“谁来扶”的问题上,建立了“县级统筹、乡抓落实、工作到村、扶持到户”工作机制,知责明责、各负其责,层层传导压力,形成县乡村三级书记一起抓的工作格局。建立扶贫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,明确各成员单位扶贫工作职责。每年各乡镇(街道)党委(党工委)、政府和县直相关部门向县委、政府签署扶贫工作目标责任书,立下军令状。县委、政府对全县脱贫攻坚目标确定、项目下达、资金投放、组织动员、监督考核等工作进行统一安排、统一部署,做到扶贫项目优先安排、扶贫资金优先保障、扶贫工作优先对接、扶贫措施优先落实。通过实施“54321”工程、选优配强“三支队伍”(乡镇党委书记、村党支部书记、农村致富带头人)、组建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、选派名誉支书等方式集中帮扶,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。采取党政干部到难村、政法干部到乱村、经济干部到穷村、专业干部到产业村、离退休干部回原村任职方式;建立干部“召回”制度,对不能胜任工作的干部,及时“召回”并视情节给予谈心谈话、集中教育、跟踪锻炼考察、组织处理等制度训诫,积极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。

        三是精准统筹扶贫政策,解决好“怎么扶”的问题。在“怎么扶”的问题上,坚持精准扶贫“十项行动”:一是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行动。大力实施铁路、高速公路、机场、水源和电力通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 “四在农家.美丽乡村”、农村危房改造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,推行以工代赈工程,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;二是大力实施产业扶贫行动。因地制宜选准产业项目,大力扶持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产业,积极培育农业经营主体,延伸产业链,着力发展山地现代高效农业,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、大数据大扶贫产业;三是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行动。把易地搬迁与农村危房改造、地质灾害搬迁、城镇保障性住房等结合起来。合理规划移民安置点,同步建设完善配套设施,尽量倾斜更多的产业扶贫措施,创造更多的就业发展机会,确保搬得出、稳得住、有事做、能脱贫;四是大力实施教育扶贫行动。每年压缩8%的行政经费并多方筹集资金,重点在解决因学致贫问题上下功夫。全力扩大资助面,实现“应助尽助,精准资助”,不让任何一个农村贫困子女因经济困难而失学;五是大力实施医疗健康扶贫行动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,构筑基本医疗保险、大病保险、医疗救助“三重医疗保障”。实施基本医疗保险、医疗救助,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医保体系,加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;六是大力实施财政金融扶贫行动。把专项扶贫资金、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捆绑集中使用。探索县级扶贫投融资平台建设,确保有信贷需求的农户及小微企业、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在授信额度内实现贷款全覆盖;七是大力实施社会保障兜底扶贫行动。逐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制度衔接机制。着力构建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,逐年提高救助标准。建立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信息共享机制,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应扶尽扶,应保尽保;八是大力实施社会力量包干扶贫行动。形成专项扶贫、行业扶贫、社会扶贫有机结合、互为支撑的“三位一体”大扶贫格局,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到村到户精准扶贫,鼓励支持各类企业、社会组织、个人参与扶贫开发,实现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;九是大力实施特困乡村特困群体扶贫行动。深入推进大规模、区域性、产业化连片开发。实施“优先安排项目、优先脱贫”战略,推进民族村寨保护与建设,以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巩固民族团结;十是大力实施党建扶贫行动。按照精准扶贫“54321”结对帮扶方式,做到“一村一个同步小康工作组、一户一名脱贫致富责任人”。深入开展各项党建工作专题教育,以作风建设新成效为决战贫困同步小康提供坚强保证。

    四是精准落实贫困退出标准,解决好“如何退”的问题。在解决“如何退”的问题上,加强对贫困人口的识别建卡和动态管理,建立完善贫困乡镇、贫困村、贫困人口退出机制,按照“标准参考、民主评困、程序退出、动态管理”的原则,严格实行“两公示一公告”的程序,按照“四看法”标准体系,对脱贫对象进行调查评估,总分60分以下的视为未脱贫,60分以上的农户视为脱贫,其中60-80分的为容易返贫的农户,需进一步跟踪巩固,80分以上为稳定脱贫,退出扶贫程序。对因灾、因病等新出现的贫困人口,及时纳入予以帮扶。坚决杜绝了“戴着贫穷帽子、过着炫富日子”的现象,防止“数字脱贫”、“平均数掩盖”、“脱贫即返贫”,努力做到脱贫成效精准,确保贫困人口退出工作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和社会的认同。

    扶贫脱贫,成于精准。在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决胜阶段,所有的目标所指、政策所向、成效所现都集中体现在“精准”二字上。把“精准”二字贯穿于当前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进程的始终,以认真负责的、科学严谨的态度谋划工作、推进脱贫攻坚工作,才能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;心中有信仰,脚下有力量。敢于创新、善于创新,多谋些扶贫方法,研究扶贫工作中的有效做法,及时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才能与时俱进、走在前列;上下同欲者胜。通过深入细致的做工作,激发群众内生动力,调动群众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,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,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,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。执着奋斗,苦干实干,抓住关键干、带着群众一起干,久久为功.才能拔掉穷根、共同致富,最终答好脱贫攻坚的“四问”答卷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